学院动态

化材学院胡勇教授团队在《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发表系列综述文章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06      浏览:

近日,化材学院胡勇教授团队在国际顶尖综述期刊《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中科院一区TOP,IF=23.5)上发表了题为“Strategies of modulating the microenvironment of catalytic sites for enhanced C–C coupling in photo–/electro–catalytic CO2reduction”(调控催化位点微环境以增强光/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中碳-碳偶联的策略)的综述论文。该论文系统综述了催化位点微环境在光/电催化过程中对碳-碳偶联行为的调控机制,深入探讨了当前技术面临的瓶颈问题以及新兴解决方案,并进一步提出了下一代催化体系的可行设计原则,为推动二氧化碳向高附加值化学品的转化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论文通讯作者为化材学院胡勇教授,共同通讯作者为刘欢欢博士,浙江农林大学为唯一通讯单位。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持续上升及其引发的连锁生态效应,已将“碳中和”从一项科学探索转变为紧迫的生存需求。在这一进程中,将二氧化碳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不仅是可再生能源存储的重要载体,也是构建循环碳经济的核心纽带。光/电催化系统凭借其可利用间歇性清洁能源激活二氧化碳分子的优势,逐渐成为实现可持续合成高价值燃料和化学品的重要解决方案。其中,生成多碳产物的碳-碳偶联反应因其兼具较高的能量密度和更优越的经济可行性,受到广泛关注。基于此,本综述重点探讨了催化微环境工程在调控二氧化碳还原过程中碳-碳键形成方面的核心作用,系统剖析了六类关键构建范式:1)纳米限域诱导的局域效应;2)表面官能团的定向构建;3)催化位点配位状态的调控;4)邻近原子环境的修饰;5)晶格/晶面的结构工程;6)电解质对催化位点微环境的调节。文章进一步强调,多尺度理论建模与实验验证的协同整合,已成为揭示反应机理和指导催化剂设计的重要研究范式。最后,作者对其进行了系统总结与展望。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此外,胡勇教授团队基于在光/电催化领域的长期研究积累,近两年在《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连续发表了多篇综述论文(Coord. Chem. Rev. 2025, 535, 216652;Coord. Chem. Rev. 2024, 521, 21617;Coord. Chem. Rev. 2024, 506, 215723)。该系列综述系统总结了光/电催化材料设计、应用研究与反应机理方面的最新进展,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系统参考与理论支撑,推动了光/电催化从基础研究走向实际应用的进程。


(化材学院 刘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