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组织的忙碌中历练成长,在实验室的灯光下专注实验,在竞赛的挑战里突破自我——这便是应用化学专业232班学生戴晓康的成长之路。作为新晋科研探索者,他在短短两年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以第一作者在SCI一区期刊《Advanced Composites and Hybrid Materials》发表论文《High transmittance, high haze, andUVharvesting CNNs@CNF/PVA composite flm forlight management》(IF:23.1),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荣获第十六届浙江省大学生化学竞赛一等奖、第四届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竞赛校级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并获省政府奖学金、优秀学生二等奖学金、“海尔系海燕励志奖学金”一等奖和“向新出发”励学金等各类奖学金。戴晓康用行动告诉我们:青春的价值在于敢于在不同赛道上探索,让每一次努力尝试都成为生命中的亮色。

科研启航:从零起步的探索之路
戴晓康的科研之旅始于大一。彼时初入大学校园,面对陌生的专业领域,他并未迷茫太久。在导师袁炳楠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迅速走进实验室,投身课题研究。从最基础的画图、3D建模学起,到独立完成材料制备、性能测试与机理分析,他在实验室的实践中一步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研究者。他所研发的是一种以生物质纳米纤维素(CNF)和聚乙烯醇(PVA)为基材,并引入大尺寸碳纳米片的功能性复合泡沫材料。这种新型材料不仅具备优异的机械强度与高透光率,更拥有一项独特功能——能将紫外线转化为蓝紫光,实现“光补偿”效应,从而有效改善室内光照质量。这一成果有望应用于绿色建筑、健康照明等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通往成功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研究中最难攻克的环节,是对材料结构与性能关系的机理阐释。为此,他花了整整三个月时间查阅文献、反复推演,最终构建起完整的理论框架,为研究成果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
导师引航:照亮科研之路的明灯
与此同时,戴晓康还积极投身各类学科竞赛。在化工设计大赛中,他历时四个月完成复杂的Aspen路线设计,常常奋战至凌晨。在实验创新竞赛中,他尝试从水果中提取天然色素,探索低成本、可持续的柔性染料敏化电池方案,展现出了强烈的创新意识。
回忆那段最艰难的日子,他记忆犹新。大一下学期,他一边撰写论文,一边准备化工竞赛,Aspen流程模拟迟迟做不出来,论文进度也几近停滞。五一假期,当同学们外出游玩时,他仍独自坚守实验室,白天写论文,深夜调试程序,身心俱疲。
转机出现在五月中旬。袁炳楠老师察觉到他的状态异常,在一次深入交流中,袁老师提醒他:“不如先集中精力把Aspen做好,再回头写论文。”一语点醒梦中人,调整节奏后,他全身心投入竞赛攻关,终于在七月顺利完成比赛。八月重拾论文,静心打磨;九月投稿,十月便喜获录用通知。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导师那句温暖而坚定的话语:“失败是常态,每失败一次,就离成功更近一步。”这句话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他前行的每一步。每一次深夜实验中,老师默默陪在他身旁,轻声鼓励的身影,也成为他坚持到底的力量源泉。

展望未来:在砥砺前行中实现自我价值
如今,戴晓康仍在科研路上继续前行。他对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大三争取再发表一篇高水平论文,之后全力以赴投入到考研当中。“我希望未来能真正做出对社会有效益的技术,让别人也能用上我自己研发的东西。”谈起理想,他的眼中闪烁着光芒。
作为学长,他也向学弟学妹们送上真诚建议:尽早进入实验室,多尝试、多提问、多总结。他认为,大学时光宝贵,唯有主动探索,才能找到热爱的方向。从懵懂入门到独立研究,从屡屡受挫到渐入佳境,戴晓康用自己的学习和实践经历证明:只要脚步不停,哪怕走得慢一点,也终将抵达理想的远方。
(图文来源:戴晓康 李柄逵 许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