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

2025年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方案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16      浏览:

材料与化工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人才培养方案

(085600)

  1. 专业学位类别简介

    浙江农林大学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点主要依托林业工程、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3个学科,以及木材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3个本科专业和林业工程、化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及林业工程博士点。其中,林业工程学科始建于1958年,是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建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7个和博士后流动站1个。现有专任教师79人,其中国家级人才4人、省部级人才13人;拥有浙江省科技创新团队2个和高校高水平团队1个。

    木材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专业均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木材科学与工程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省优势专业、国家首批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并通过SWST国际专业认证。

    本专业学位硕士点是研究生物质大规模加工过程和应用的共性规律与关键技术的一个工程技术类别,其核心内涵是研究林源生物质的成型制造、性能改良、形态转化、物质与能量的转化等的工程原理、方法、工艺及装备,包括加工过程、反应过程和分离过程等。学位类别主要涵盖林业工程、材料工程和化学工程等专业领域,主要支撑的一级学科有:林业工程、化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还渗透至能源、环境、生物与医药、电子信息等学科。本专业学位类别主要培养所涉及上述行业领域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和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二、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专业学位硕士点旨在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能够在涉及绿色制备技术、智能制造技术、资源与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环境友好与安全可控技术等方向的相关行业和部门,从事材料设计、合成、改性、加工成型及应用等方面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设计和经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诚实守信,恪守学术道德、职业道德和工程伦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拒绝抄袭与剽窃、伪造与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

    2.具有良好的工程素养,能够熟练运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掌握材料与化工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先进方法和技术手段,了解其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本行业某一领域具有从事工程设计与运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能力,并能够胜任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

    3.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本行业(领域)的外文资料。

    4.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环境适应能力。富有合作精神,能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具有良好人际沟通能力,树立负责任的工程理念,能够正确理解和处理个体与集体和社会的关系,以及工程与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三、研究方向

培养方向

研究内容

林业工程

依托国家木质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浙江省木材加工产业科技创新团队,聚焦木竹材仿生与改性、木竹材科学与绿色加工技术、新型环保胶黏剂等领域开展研究。

材料工程

依托国家木质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浙江省生物基材料绿色高值化利用创新团队,聚焦生物质基复合材料工程、生物质基先进功能材料、生物质基能源储能材料和光/电催化材料等方面凝聚特色与优势。

化学工程

依托浙江省林业生物质化学利用重点实验室和浙江省林化产品制造产业科技创新团队,聚焦林源功能成分挖掘与精细化工、林源生物质化学加工工程等领域开展研究,在天然产物智能提取分离、生物质化学转化等方面凝聚特色与优势。

 

四、学习年限、课程学习时间与学分要求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3年,弹性学制25年。硕士研究生必须完成课程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包含学术活动1学分和实践活动6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5学分。中期考核优秀者经批准可申请提前毕业,必须满足提前毕业要求(见、毕业与学位授予要求学籍在籍时间不少于2年。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含实验、实践和实训等课程一般在一学年两个学期内完成,原则上要求用一年及以上的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和开展学位论文工作。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还须在产教融合环境中,结合行业真实场景开展全流程工程实践,实践时间不少于6个月。具有2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全日制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申请免修专业实践。

硕士研究生课程原则上由具有硕士生导师资格或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承担。

五、课程设置

类别

代码

课程性质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考核

开课

学院*

备注

学位课

MK1201

公共学位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2

2

1

考查

马克思学院

必修

WF1203

研究生综合英语

32

2

1

考查

文法学院

可申请免修

WF1204

研究生学术英语

16

1

2

考查

文法学院

选修

GC10401

专业

必修课

木材科学(含16学时实验)

48

3

1

考试

化材学院

GC20505

材料波谱学

32

2

2

考查

化材学院

HC1415

工程伦理

16

1

1

考试

化材学院

案例分析

HC1401

论文写作指导

16

1

1

考查

化材学院

HC1410

天然产物化学

32

2

2

考试

化材学院

HC1416

生物质材料与产品工程

32

2

2

考试

化材学院

非学位课

MK20201

公共选修课

自然辩证法概论(自然科学类学科)

16

1

2

考查

马克思学院

必选

TJ2301

研究生体育课

16

1

2

体军部

MK2301

研究生发展与就业

16

1

1

考查

马克思学院

SJ2301

人工智能基础与应用(自然科学类)(含16学时实践)

24

1

2

考查

数计学院

YJ20306

国际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

16

1

2

经管学院

HC2532

生物质材料智能制造与机器学习

32

2

1

考查

化材学院

GC20534

竹材工业化利用

32

2

2

考查

化材学院

GC20535

木材功能性改良技术

32

2

1

考查

化材学院

HC2533

木质环境学工程

32

2

2

考查

化材学院

HC2534

木制产品设计

32

2

2

考查

化材学院

GC20504

木制品制造工艺技术

32

2

2

考查

化材学院

HC2502

胶粘剂与涂料

32

2

2

考查

化材学院

GC20539

复合材料表面与界面

32

2

2

考查

化材学院

GC20540

生物质高分子材料

32

2

2

考查

化材学院

GC20513

材料化学

32

2

2

考查

化材学院

GC20517

新能源材料

32

2

2

考查

化材学院

HC1412

先进材料化学

32

2

2

考试

化材学院

HC1409

高等有机合成

32

2

1

考查

化材学院

HC2506

高等无机化学

32

2

2

考查

化材学院

HC2508

高等有机化学

32

2

2

考查

化材学院

HC2515

绿色催化化学

32

2

2

考查

化材学院

HC2535

材料科学基础

32

2

1

考试

化材学院

HC2536

电化学原理

32

2

1

考查

化材学院

HC2537

纳米材料与技术

32

2

2

考查

化材学院

HC2538

纳米材料现代分析技术

32

2

1

考查

化材学院

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

文献阅读与开题报告

不计学分

中期考核

不计学分

学术活动(不少于5次)

32

1

实践活动(不少于6个月)

192

6

注:1.开课学院用简称,详见附件研究生课程编码规则。

六、文献综述、开题报告或实践成果可行性论证报告基本要求

(一)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应对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及研究方法进行论述,并结合研究主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要求中文文献阅读量不少于50篇、外文文献阅读量不少于10篇。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在开题报告前,研究生必须确定自己的行业导师。

(二)选题及内容要求

研究生开题前,专业硕士点需对开题内容进行审核,审核内容主要是研究生选题及研究内容是否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选题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其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和较好的推广价值,主题要鲜明具体,避免大而泛。选题范围可以涵盖但不限于:一个较为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或工程管理项目的设计或研究专题;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术推广与应用;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的研制与开发;国外先进技术项目的引进、消化、吸收、应用或再创新;一个较为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的规划或研究;工程设计与实施;实验方法研究和实验开发;技术标准制定或其他。

开题报告或实践成果可行性论证报告

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或实践成果可行性论证告在文献综述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原则上应在第二或第三学期完成。

开题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1)立题依据(包括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2)研究方案(包括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学位论文的框架、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4)学位论文的进展和研究进度安排;

5)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6)文献综述

实践成果可行性论证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1)选题依据与实践成果形式,及其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2)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

3)成果内容、展示方式、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创新点

4)成果研制的方案、实践过程及可行性分析

5)进度安排和预期成果;

6)已有基础(与本项目有关的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成绩、已具备的条件、尚缺少的条件及解决途径);

7)主要参考文献。

)开题或论证答辩

研究生所在学科或学术团队组建由以研究生导师及导师组成员为主体组成的评审小组,不少于3人,专业学位应包含至少1名行业(企业)专家,由评审专家小组组织开题或论证答辩、质询、评价与建议,提出是否通过的结论或修改意见。重点考查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综述能力;选题的实用性、前沿性和可行性;研究方案设计的合理性等。开题或论证答辩通过者,以书面形式报所在学院审批后备案。选题如有重大调整,须重新组织相关专家公开审查。首次开题或论证答辩实行末位淘汰制,淘汰比例不低于5%。未通过评审者,三个月内须修改补充后重新开题或论证

)其它事项

开题或论证时间距离申请毕业论文答辩日期一般不少于一年。如开题或论证报告无法通过,须认真修改后重做。连续3次未通过者,报研究生院,按规定取消学籍,终止培养。在通过开题论证的基础上,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尽快拟定学位论文或实践成果的具体工作计划,并予以实施。

七、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

(一) 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是培养硕士研究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硕士研究生必须在所属学科及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一定的实践活动,时间跨度为4个学期,计6学分。具有2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全日制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申请免修专业实践,不具有2年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6个月

实践活动除校内助研、助教、助管“三助”岗位锻炼外,还须校内校外“双导师”的指导下,参与企业、科研机构或联合培养单位的实践工作,在工程实践、项目开发及生产管理过程中,有效完成分工合作与任务落实实践活动

各专业研究方向研究生应与导师共同制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计划表》,采用集中或分段方式,在企业、研究机构、工程部门等完成。实践内容主要为针对木竹材仿生与改性、木竹材科学与绿色加工技术、林源功能成分挖掘与精细化工、林源生物质化学加工工程、生物质基复合材料工程等不同研究方向,开展材料设计、合成、改性、加工成型及应用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设计和经济管理工作等相关实践工作。指导教师应为研究生选择1个实践教学专题,制定详细的实践教学计划,指导其开展实践。实践期满后研究生要撰写不少于2500字的实践教学专题的总结报告。

研究生所在学科或学术团队组建由以研究生导师及导师组成员为主体组成的评审小组,不少于3人,专业学位应包含至少1名行业(企业)专家,对研究生实践环节进行考核,确保实践教学质量达到工程硕士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考核结束后,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给出考核结果,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考核通过者方可进入学位论文答辩环节。

(二)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作为每一位研究生的必修环节,计1学分。学科和导师应尽可能为硕士研究生到外单位或外地进行实习、实验、调查、考察和参加学术会议提供与创造条件。学术活动须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主要形式有:(1)研究生需积极参加学科、导师组织的科研组会。进入学位论文研究阶段,学术学位研究生每2个星期至少参加1次组会。每学年至少主讲1次与本人研究方向相关的报告。(2)在学期间参加学术会议或听取学术报告不少于5次,做会议墙报或收录会议论文(摘要)集或作大会口头报告不少于1次。

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应在《研究生学术活动记录本》上进行记录,并结合自己的研究内容每次撰写不少于500字的总结。导师审核签字,并作出是否达到要求的评定。研究生在学位申请资格审核前,各方向或学术团队组织学术活动成效考核,考核通过获得1个学分,相关材料并报研究生院培养部门审核存档。

未参加专业实践和学术活动环节或上述环节考核不合格者不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八、中期考核基本要求

(一)考核时间

原则上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

(二)考核形式及内容

研究生须填写中期考核表,完成自我评定。研究生所在学科或学术团队组建由以研究生导师及导师组成员为主体组成的评审小组,不少于3人,专业学位应包含至少1名行业(企业)专家,对以下几个方面内容进行考核。

1)品德作风与学术道德。由学院党委或党总支组织对研究生进行思想品德评议,给出评语。

2)课程学习完成情况。学生向考核小组提供在读期间课程成绩单、学位外语成绩单复印件等材料。中期考核前未修完所要求的课程学分者,需说明下一步修课计划。

3)专业实践、学位论文进展情况。学科组织专家组,听取学生专业实践、论文研究进展、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计划等情况汇报,给出是否合格的结论。学生需提供发表论文复印件、各类获奖证书、实践环节记录本、学术活动记录本等相关佐证材料。

(三)考核结果

考核小组依据以上三个方面考核情况,给出中期考核优秀、合格或不合格的结论,报研究生院备案。

首次中期考核实行末位淘汰制,比例由学院视具体情况确定。中期考核合格者方能进入论文答辩环节。考核不合格者,须在半年内参加二次考核。中期考核二次考核不合格者,可终止培养,报研究生院备案。

  1. 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 基本定位

    本专业学位硕士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或实践成果应坚持工程应用导向,紧密结合本领域的实际问题,体现较强的工程背景、技术深度和实践价值。选题应来源于行业需求、科研项目、工程实践或企业实际问题,内容应具有明确的应用目标和工程意义。论文工作应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联合指导下完成,全面反映研究生掌握材料与化工领域基本理论与方法、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符合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定位和质量要求。

    2. 选题要求

    本专业学位硕士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或实践成果选题应紧密结合林业工程、材料工程及化学工程相关产业领域的技术发展和实际需求,体现较强的工程背景、应用导向和实践意义。选题应具有明确的工程目标或研究价值,原则上应来源于实际科研项目、企业生产实践、工程开发任务或行业关键技术问题。

    选题内容应与本专业学位类别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向相一致,能够反映学生在材料与化工相关方向所掌握的理论基础、技术能力和工程思维。鼓励依托产教融合平台和联合培养基地,结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确定选题,突出专业应用特色。选题应具有一定的技术深度与工作量,能够为学生提供系统开展工程实践或技术研究的训练过程,并具备可行性、规范性和阶段性目标。

    3. 内容要求

    本专业学位硕士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或实践成果应围绕本专业实际问题,突出工程应用导向和实践能力训练。内容应体现学生在工程项目、技术研发、工艺优化、产品设计、质量控制、工程管理等方面所开展的系统工作,能够反映其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论文内容应包括问题提出、需求分析、技术路线、关键技术或工艺实现、数据分析、结果评价及可行性总结等基本要素,结构合理,逻辑清晰,论证充分。应体现研究工作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成果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推广前景,数据真实可靠、分析严谨,符合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学术规范要求。

    学位论文形式可为专题研究类论文、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报告、产品设计作品创作报告或方案设计报告等五种形式。专题研究类论文应运用本专业领域专业知识、理论和方法对研究专题进行系统科学分析、提出假设并开展实验或仿真研究,建立解决方案;调研报告应运用本专业领域专业知识、理论和方法,对所调研问题进行系统科学分析,采取规范的方法和程序,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呈现调查结果,通过科学研究,得出调研结论,并结合结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或建议等;案例分析报告应对案例的全貌信息进行系统搜集、整理、处理并结构化客观展现,体现可读性,且运用本专业领域专业知识理论和方法对信息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产品设计作品创作报告应运用本专业领域专门知识、理论和方法对产品作品的构思设计、研发或创作过程、成果展示与验证等进行分析和阐述,应反映产品作品的构思、设计创作、校核计算和验证等的全过程;方案设计报告应对工程设计方案、工程技术方案、项目论证方案、技术研发流程方案、工艺方案等的设计背景、理论与方法依据、设计过程逻辑性、合理性及成果价值等内容进行分析、阐述和论证。

    4. 规范性要求

    4.1学位论文规范性要求

    学位论文一般为专题研究类论文,须结构合理、逻辑恰当,且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学术性。正文一般应包括:选题所涉及的工程背景、国内外应用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问题的难点与研究意义、拟解决问题的初步解释框架或一系列研究假设、问题的研究内容与结果分析、结果的应用或验证、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参考文献、致谢等。论文应符合写作规范,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2.5万字,主要内容及要求如下:

    1)绪论。阐述选题背景、必要性以及拟解决的主要工程问题,对国内外应用研究现状应有清晰描述与分析,并简述应用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2)研究与分析。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对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建模、实验、模拟仿真等研究。

    3)应用或验证。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或进行验证,并对成果的先进性、实用性、可靠性、局限性等进行分析。

    4)结论与建议。系统地概括应用研究所开展的主要工作及结论;简要描述成果的应用价值,并对未来改进研究进行展望或提出建议。

    学位论文中文献的引用、图表的设计、数据和计量单位的表示、专用名称和科学符号的使用等都必须符合国家和授予单位的要求。具体格式参见研究生网站下载中心《新版学位论文格式——浙江农林大学》。学位论文查重检测重复率不超过15%。

    4.2实践成果规范性要求

    实践成果类型包括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报告、产品设计作品创作报告或方案设计报告等形式。报告撰写应符合科技论文或相应报告的写作规范,要求概念清晰,逻辑严谨,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表述流畅,图表规范数据可靠,文献引用规范。工作量饱满,应在导师组指导下独立完成;若涉及团队工作,应注明属于团队成果,并明确个人独立完成的内容。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2.5万字实践成果查重检测重复率不超过15%。具体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详见《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

    4.3学位论文或实践成果答辩

    1)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应由5名及以上具有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教师或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成员须至少有一位来自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相应能力的专家。答辩委员会主席应由具有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教师或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专家担任。导师不得担任所指导研究生的答辩委员会成员。答辩委员会组成名单须提前报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报研究生院审批。

    2)答辩程序,答辩开始前,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或其委托人宣读分委员会对答辩申请人资格审查意见和答辩委员会委员名单。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答辩会。具体程序依次为导师介绍答辩人情况、答辩人报告学位论文或实践成果内容、委员质询、研究生答辩、形成答辩决议并宣读。

    3)答辩结果表决,答辩委员会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就是否通过论文答辩、是否推荐为优秀论文和是否建议授予硕士学位进行表决,三分之二及以上委员同意者方为通过。答辩不合格者,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一年内修改论文重新申请答辩,两次申请答辩间隔时间不少于6个月。

    十、毕业与学位授予

    在我校接受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学位申请人,修满培养方案要求的课程学分,完成所有培养过程环节考核并达到相应要求,且在学期间所获得的创新性成果达到《材料与化工学位点(代码:085600)研究生申请学位创新性成果具体标准及相关认定程序》的硕士学位创新性成果要求,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可授予材料与化工硕士学位。

    在规定的基本学制内达到毕业及学位授予条件的研究生,达到研究生培养管理规定提前毕业条件的,经导师、所在学科、学院同意可申请提前毕业,但培养时间至少达到2年方可申请。基本学制内尚未完成科研和学位论文工作的研究生可以申请延期毕业,并办理相关手续。超过最长修业年限未毕业的研究生按自动退学处理。